图片来源:图虫
当前,BC电池被寄予厚望。在行业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BC电池不仅是光伏技术龙头的战略押注,更是对整个光伏产业未来路径的注脚。随着产业链协同不断加强,BC电池能否从“新焦点”成长为“破局者”,已成为光伏行业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观察点。
近日,由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简称“TÜV莱茵”)举办的第十一届“All Quality Matters”光储盛典暨优胜奖颁奖典礼在常州顺利召开。
期间,隆基绿能(601012.SH)、爱旭股份(600732.SH)、TCL中环(002129.SZ)以及TÜV莱茵多位高管与专家,就BC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产业生态构建等问题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
BC产能落地提速
作为当前光伏行业“新焦点”,BC电池产能落地与起量备受关注。采访中,爱旭股份高级副总裁盛健明确两家头部企业的产能落地情况:“至2025年底,预计隆基绿能和爱旭股份BC产能合计将达到70-80GW。”
“经济性方面,BC已不逊于TOPCon。济南基地运用了最新技术,其BC成本甚至可能低于TOPCon。”盛健介绍,爱旭股份在珠海、义乌基地20GW BC产能已连续两年稳定生产,济南等基地新增产能目前也在持续扩展。
隆基绿能分布式事业群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心总裁吕远则强调,BC并非TOPCon、HJT的“替代品”,只是各自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即便是PERC被全面替代之后,个别区域依然有使用PERC的客户。”
“不过,BC电池理论上在效率和适配性方面确实具备客观优势,防眩光和轻质组件在欧洲市场备受青睐。”吕远进一步表示。
TCL中环副总裁兼电池组件BG长鞠霞也强调,BC、TOPCon、HJT等路线并非“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各有长短,应在不同场景中发挥最大化价值。
2025年上半年,有业内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BC电池目前市场占比约为5%左右,预计今年将提升至10%左右,5年内更有望达到40%乃至50%的水平,仍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降本保质”成新考验
在本届大会上,“降本”与“保质”成了热议话题。光伏行业进入“微利竞争”周期后,“降本”与“质量”的平衡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考题。
鞠霞指出,降本与质量之间并不冲突。TCL中环的应对策略是通过“三方面发力”实现降本:一是靠质量提升减少售后维护成本,二是靠技术创新优化工艺,三是靠智能制造压缩生产损耗,而非单纯依赖材料削减。
隆基绿能的做法则是以庞大的质量管理团队强化全流程管控。吕远透露,公司仅质量相关岗位人员就达数千人,形成全流程管控体系:“BC阵营还有快速降本方法,但必须维持产品可靠性验证,不会为了短期降本而放松质量标准。”
盛健直言,对爱旭股份而言,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品质,第三才是成本。“一次品质事故可能毁掉多年积累的品牌,这是最不可承受的风险。”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TÜ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首席技术专家高祺也指出:“过去,行业因过度降本而出现过UV衰减和湿热失效等问题。光伏产品必须关注20年以上的长期失效风险。BC技术在热应力方面具备优势,然而,其长期可靠性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以实现提升组件长期使用寿命的目标。”
产业生态转向多主体参与
BC 技术的规模化推广,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目前,隆基绿能和爱旭股份两大头部企业正积极推动BC技术向“多主体参与”转型。
“推广ABC技术初期,客户与市场对ABC技术了解十分有限,还面临着材料、设备供应商受限的挑战。”盛健回顾生态建设难点时表示,单靠隆基绿能、爱旭股份两家企业无法释放 BC的全部潜力,爱旭股份鼓励并欢迎优秀的材料商、设备商等合作伙伴参与到BC生态的建设当中,随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的价格和稳定性将进一步改善,营造健康的商业生态,共同实现BC技术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吕远也透露,隆基绿能已在嘉兴连续举办两届 “BC生态链创新大会”,同超过一百家合作伙伴共创出了超55项科技成果:“‘独行快,众行远’,BC生态必须坚持开放,但也要避免重蹈TOPCon无序扩产、行业亏损的覆辙,有序竞争才能保障共同利益。”
针对当前行业存在的“尺寸内卷”问题,吕远还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坚决淘汰劣质产能,二是在硅片厚度上保留质量冗余(如隆基硅片厚度至少多 5μm),三是拒绝靠扩大组件面积追求功率,应聚焦效率提升。
高祺总结道,当前光伏产业正站在技术迭代与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BC技术适逢其时。期望BC不仅在整体产业转型中扮演参与者角色,更能成为真正的破局引领者。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