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季已经过去了,但资本市场对于不少公司的价值争议,却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比如说中国太平(00966.HK),截至到今年6月底,中国太平总资产达到18741亿港元,较去年末增长8.1%;实现保险服务收入559.64亿港元,同比增长0.2%;股东应占溢利为67.64亿港元,同比增长12.2%。
整体表现可圈可点。
股市方面,自半年报公布后的第二天,中国太平的股价就大跌11.58%。并且直到现在(9月9日收盘),其也一直处于震荡下滑的走势中,前后市值缩水近百亿港元。
当然,股市表现并不完全与业绩直接挂钩,受大盘等多个因素影响,不过,真要是从业绩方面看,可能与中国太平的另外“半壁江山”——投资收益阶段性承压有关。
牛市“亏损”,中国太平“太平过头”了?
要说此次中国太平半年报中最引人关注、同时也是最可惜的业务,莫过于投资表现了。
毕竟,在保险主业稳健增长的背景下,同期,中国太平的净投资业绩却出现了约5.35亿港元的亏损,与上年同期盈利的75.03亿港元形成鲜明对比。
从表面看,原因可能在于受境内利率持续走低的影响,FV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债券未实现收益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今年上半年,中国太平的净投资收益约252.68亿港元,同比增长3.1%,但“已实现及未实现资本利得”却从去年同期的127.41亿港元转为亏损约35.19亿港元,以至于最后实现的总投资收益为217.4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72.42亿港元大幅下降41.6%。
具体来看,在未实现收益/亏损中,FVPL债务投资(非上市)的公允价值损失是第一大“失血点”,上半年亏损24.53亿港元,去年同期是56.31亿港元的未实现收益。此外,“于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权益减值确认”又计入了8.98亿港元的亏损,投资物业重估也……
进而,今年上半年,中国太平的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仅剩下了3.11%,同比下滑0.36%;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2.68%,同比下滑2.59%,整体直接与其他上市险企拉开了差距。
同期,中国平安的综合投资收益率(按非年化口径)就达到了3.1%,如果年化计算则更高,几乎接近太平的两倍。
至于一向较为传统的新华保险,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也达到了5.9%;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3%。
那么在今年A/H牛市背景下,中国太平为什么会交出这样一份投资表现呢?
跟其资产配置、投资业务结构“太平过头”了有关。
在报告期内,中国太平的投资资产总额增长至了1.683万亿港元。其中,“固收类投资”占比高达84.5%,较上年末提升了1.7个百分点,主要为债券(占比76.5%)、定期存款(4.5%)和债权产品(3.5%)。
至于收益较高,但波动也相对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则占比13.6%,较上年末下滑了0.3%。
老实说,如果是在熊市或牛市,中国太平这一稳健投资策略绝对没有问题。但偏偏今年以来,银行股、部分中字头蓝筹股在分红和估值修复的带动下表现亮眼,整体牛市信号明显。这一下子就使得权益类投资成了各家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的分水岭,谁能提前研判到,谁就能赶上本轮行情。
结果很明显,中国太平遗憾地错过了。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在当前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中国太平对固收品类,尤其是利率敏感型债券的过度依赖本就容易承受巨大的压力。毕竟,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往往就会上升,但未实现收益的减少同样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利润水平……
说实话,从外部投资者角度看,现在中国太平交出这样的表现,确实令人感到非常可惜。
一方面,过去两三年间,中国太平就曾在财报中多次宣称权益组合跑赢市场基准,一再坚持的“高股息+高成长”杠铃策略,也与现在的行业大方向几乎完美契合。
可谁曾想,在去年年底换帅之后,中国太平却没能将投资策略执行到底……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今年1月,我国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并指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们的权益类投资资产规模纷纷增长,并且还多次举牌银行和保险同业股票。
但是在这方面,作为中管金融企业的中国太平却犹豫了。
一边是今年3月份的年度业绩会上,中国太平管理层曾表示,公司作为金融央企,将积极贯彻落实六部委实施方案的要求,分步有序完成新增权益资金的配置。”
但另一边从最近的半年来看,今年上半年其权益类投资资产占比不仅没有提高,反倒是较上年末还出现了下滑的情况……
这种白给的增长红利都没抓住,也让部分投资者不免对中国太平新上任的管理层产生了几分质疑。
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太平的管理层也确实经历了大幅调整,多位高管、投资管理团队更替频繁。
比如天眼查APP显示:去年年底,中国太平的总经理尹兆君接替到龄退休的王思东,升任为董事长,后来又选举为子公司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年1月,副总经理李可东接任中国太平总经理职务,随后也接连获准担任重要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太平财险董事长。

此外在6月,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跟着更新了高管履职信息,张双喜出任副总经理,曹静出任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太平人寿副总经理王旭泽被公告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说实话,一时的投资成败,并不足以证明以尹兆君、李可东为代表的中国太平新一届管理层掌舵能力水平。但就是,在如此频繁且幅度较大的管理层与投资管理团队人事变动下,中国太平内部团队在适应新管理层投资风格、解读新投资理念等方面,还能不能做到快速决策、精准执行呢?
这一阵痛磨合期,可能才是投资者们未来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转折中奋进,中国太平等风来
其实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太平能够尽快掉转方向,那么未来还是有很大概率抓住本轮行情的。
这里引用一位雪球大V的解释,“当前市场利率还处于下行期底部区间,这会加速存款搬家,有利于股市,也有利于保险销售。
长期国债持续低位,导致保险资产陆续到期的债权类资产只能换成利率更低的债券或者流入股市。而上面对行业呵护,一方面调低准备金利率,给全行业降低成本。一方面引导鼓励险资作为长期资金流入股市。所以险资只需要配置高股息股票、蓝筹的分红就可以跑赢债券。
如果未来市场继续走强,那么保险大体量的资产端就是最大受益者。甚至牛市对保险行业大体量资产增值带来的利润(或者藏起来的价值),要远大于券商通过牛市赚的手续费……”
而且在这方面,中国太平的基本盘表现也是相当稳固的。
今年上半年,三大业务板块都呈现出了差异化增长之势。人寿保险业务溢利82.78亿港元,同比增长5.5%;境内财产保险业务实现溢利6.86亿港元,同比增长84.9%;再保险业务溢利8.72亿港元,同比增长74.8%。
其中,太平人寿作为太平的核心子公司,早在2023年就率先启动了低利率专项研究,为应对市场利率变化提前布局。2024年,又将“调结构”确定为经营核心,较同业提前6个月布局分红险转型,形成“观念引导+技能提升+政策配套”的立体化推进体系。
时至今日,太平人寿的分红险转型成效显著,在长险首年期缴保费中占比87.1%;实现新业务价值61.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8%。中国太平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深入落实“报行合一”及新单保费增长;保险服务收入、保险服务业绩同比分别增长3.7%、0.6%;原保费同比增长5.4%,新单保费同比增长4.2%;个险、银保四项继续率指标保持行业领先……
不过除此之外,在半年报中,太平人寿也暴露出了一些小瑕疵。
最明显的就是客户人数持续下降。2023年,其个人寿险客户数为1517.4万人,2024年大幅降至1390.7万人,净流失126.7万,降幅达8.3%。
今年上半年,太平人寿的个人客户数再度下降,总客户数仅剩1334.77万人。
一般来说,险企客户人数下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可能是其他保险公司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也可能是中国太平在客户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消费者保险意识的转变等因素也会对客户人数产生影响。
所以为此,在保险业务之外,中国太平也一直在推进生态圈建设,努力绑定客户、提升终身价值。比如在医康养生态圈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太平集团“自有+合作”康养社区已达到77家,覆盖28省63市,新增发放养老社区资格1.7万个
同时,中国太平还在推进居家养老业务试点,创新搭建旅居服务平台。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太平第二支柱年金管理资产余额较去年末增长11.5%;第三支柱业务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更加完善,个人养老金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增长84.5%。
报告期内,中国太平医疗健康基金、科创基金还新增投资4亿港元……
如此来看,中国太平短期的股价波动也许难以避免,但是在保险主业的稳健发挥下,其未来依然有着不小的投资想象力。
所以,在这场投资端“阵痛”与客户流失“隐忧”的突围战面前,中国太平也完全有底气在战略转折中不断尝试新的突破方向,以业务实效回应市场期待,从而重新擦亮“保险+资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风”。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