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降费两年后再思考:将追求长期价值贯穿始终

发布时间:

2025-07-01 16:33:04

冰点

公募基金降费改革两年,行业生态重构,过去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费用陆续浮出水面,片面追求规模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加成了一些公募基金的终极目标。

2023年7月起,A股公募基金行业在宏观经济低迷、房地产市场疲软及二级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启动了以降费为核心的结构性改革,在管理费、交易佣金、销售环节收费等全面调整,以降低投资者成本、提升行业竞争力。

此番降费举措无疑是保护基金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一步,但过程中也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不对等,即“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的模式。管理机构无论盈亏均可收取固定管理费,而投资者却独自承担市场风险。这种结构性缺陷根植于行业利益分配机制,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纠正。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募基金行业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桥梁,更是普通投资者财富管理的核心工具。然而,当前行业模式在激励机制、资源分配和长期价值创造方面存在固有缺陷,这并非A股独有,但基金与银行、券商深度绑定的“软美元”模式,却是中国特色。

本人并非公募基金从业人员,但出于对资本市场与基金运作的关注,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思路,作为对基金管理行业思考的小结。基金管理行业的缺陷并非不可消除,只是运作多年早已形成了稳定的利益群体,因此很难被纠正,相信很多业内专业人士早已洞若观火。说到底,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我们不能指望公募基金能够满足所有投资者的需求,那些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资者,还是建议留给私募基金。

一、核心原则

  1. 利益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应高度对齐,打破“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模式,确保管理机构在亏损时与投资者共担风险。

  2. 长期导向:鼓励基金公司追求长期稳健回报,弱化短期博弈倾向,引导市场形成价值投资理念。

  3. 优胜劣汰:通过明确的考核与退出机制,筛选出真正具备投资管理能力的机构,淘汰低效或投机性参与者。

  4. 公平与效率兼顾: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同时,兼顾行业多样性,避免改革过度集中资源于头部机构,维持市场活力。

二、方向性建议

基于上述原则,给出几个方向性建议(侧重于制度设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化,未拘泥于操作细节):

1. 引入总额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公募基金行业应建立总额度管理机制,以现有公募资质为基础为每家基金公司设定总募资额度,具体产品规模由公司自主分配并向监管机构备案。这一机制旨在限制盲目扩张和同质化产品泛滥,促使基金公司聚焦于高质量产品设计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平衡考量:为避免中小公司因额度限制被边缘化,可定期动态调整额度,结合公司业绩和市场环境给予成长空间。

2. 改革管理费机制,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

引入管理费冲回机制。管理费不再是固定收入,而是与业绩表现挂钩,亏损时共担风险,盈利时共享收益。在基金亏损年度,管理机构应将前期盈利年度收取的部分管理费冲回,用于抵补投资者损失。这种机制将管理人的收益与投资者的实际回报挂钩,增强利益一致性。对中小基金公司,可设置过渡期或分级冲回比例,以减轻其财务压力,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3. 建立长期业绩考核机制,强化优胜劣汰

以长期业绩为导向,鼓励稳健投资,淘汰低效管理人,净化市场环境。比如以10年为周期(涵盖完整牛熊周期)对基金公司所有产品的总收益率进行核算,参照市场基准(如指数+一定比例)评估表现。表现优异的基金公司可获得额外募资额或新增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牌照与额度等,表现不佳者则削减额度;若长期收益率低于低风险资产(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触发清盘机制,补足差额后撤销公募牌照且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期间可设置中期核算(如5年),兼顾市场灵活性与长期导向;基准选择应根据基金类型差异化设计,避免“一刀切”。

4. 加强投资者教育,营造长期投资氛围

投资者理念的转变是改革落地的市场基础,有助于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增强行业稳定性,改革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投资者的支持。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透明披露和教育活动,提升投资者对改革措施的理解和信任。引导其关注长期收益,减少对短期波动的过度反应,形成与改革目标一致的投资文化。如可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清晰的业绩与费用信息,降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三、实施路径

可首先选择部分基金公司或特定类型基金进行试点,观察总额度管理、费用冲回等机制的实际效果,逐步推广。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基金公司,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和过渡政策,平衡公平性与行业多样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管理费核算、收益评估的自动化和透明化,降低监管与操作成本。如有需要,可定期(例如每3-5年)根据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调整规则。

公募基金行业的改革不仅是降费的短期举措,更是重塑行业生态、实现公平与长期价值创造的系统性工程。通过总额度管理、费用冲回、长期业绩考核等机制,行业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对齐,激励高质量投资管理,促进行业优胜劣汰。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