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港股市场上的瑞声科技(02018.HK)暴跌13.17%。
瑞声科技主要从事声学器件,曾经是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市值“老大”,巅峰期在港股的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是彼时立讯精密总市值的两倍多。
不过,2017年以后,瑞声科技持续回调,目前总市值已仅500多亿港元。
8月21日这天,瑞声科技为何再度暴跌?
原因是业绩已经落地。
8月21日午间,公司发布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实现营收133.18亿元,同比增长18.4%,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即归母净利润)8.76亿元,同比增加63.1%。
瑞声科技的业绩略低于招银国际预期。此前招银国际发布研报称,预期瑞声科技上半年收入及净利润分别按年增长24%及66%。
不过,花旗表示,瑞声科技的中期净利大致符合花旗及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瑞声科技的毛利率由2024年上半年的21.5%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0.7%。公司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由产品组合变化所带动。
今年4月以来,瑞声科技最大涨幅一度达到80.21%。中期业绩披露,并无“惊艳”之处,落地后“见光”即暴跌,也在情理之中。
瑞声科技,是一家颇为“没落”的果链巨头。
2015年到2017年,瑞声科技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均在30%以上,成长极为强劲。不过,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三年营业收入下滑。净利润方面,2018年到2023年,连续六年下滑。直到2024年,公司净利润增速才终于转正。
公司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立讯精密的崛起。
2018年,立讯精密作为苹果声学部件的第三大供应商开始蚕食瑞声科技和歌尔股份的市场空间。
歌尔股份此后数年依然能维持营收和净利润正增长,直到2022年被踢出“果链”,利润才开始“崩坏”。
瑞声科技则明显比歌尔股份还“脆”得多。2018年后,在立讯精密的入局的影响下,瑞声科技最核心的声学“动圈器件”产品收入由此前年两位数增长,转入连续负增长。2021年和2022年重回正增长,2023年再度转负,接着2024年又转正。
2024年,公司“动圈器件”收入821.38亿元,仅为2017年的85.74%。
有分析认为,瑞声科技的困境,或许跟苹果的策略有关。
苹果对供应链的战略从来都不是从一而终。为了避免某一家供应商在细分领域一家独大,掌握较大的话语权,苹果一直在不断培养新的供应商,并借新的供应商来制衡旧的供应商。该策略最终的结果就是,供应链公司在内部竞争中利润率不断下滑、话语权不断丧失,整体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此外,近年来,立讯精密与苹果关系日益密切,已经超越简单代工,打入苹果从最初的概念设计,转向大规模制造,再推向市场的完整过程,即“NPI”(新产品导入)。
这种情况下,瑞声科技显得更为“没落”了。
近年来,瑞声科技开始发力车载声学业务,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把握智能座舱中声学系统升级的契机,持续导入新客户以及新车型,实现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14.2%。定点国内某新能源品牌的旗舰SUV项目,其中包含32个扬声器、40通道功放、算法以及调音服务,打造超豪华车载声学体验。
不过,相关业务上半年毛利率为23.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从大趋势上看,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新能源车市场是典型的高成长赛道,同时,随着智能汽车竞争愈演愈烈,单车配置不断提升,车载声学的单车价值量也将持续提升。
不过,好赛道不代表能躺赢。当前车载声学业务的竞争已经非常卷。
赛道老牌龙头,已经有上声电子、哈曼等,瑞声科技的老对手歌尔股份也比瑞声科技更早入局,2014年歌尔股份就收购了车载品牌丹拿,此后凭借丹拿已成功切入比亚迪等高端新能源车客户。
而瑞声科技,车载业务在2018年才开始布局,2022年陆续获取定点。在汽车供应商已经卷成红海的今天,想要“弯道超车”,挑战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