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看英伟达,具身智能看特斯拉。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Optimus,中国人形机器人则有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核心玩家。
优必选(9880.HK)作为国内最先上市(2023年12月港股上市)、早在2014年就推出小型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人形机器人一哥”,2025年股价上演翻倍行情,当前市值已达600亿元。
但这份光鲜背后,却是收入规模不足15亿元、2024年全年仅交付10台工业机器人,叠加不足40%的综合毛利率、连续五年未扭亏的财报,不断依靠外部输血的现实,光环之下隐忧渐显。
不过,人形机器人是从0到1的万亿级赛道——行业今年规划出货万台,明年目标数十万台;再对照美国Figure机器人的估值路径(2024年2月26亿美元→2025年9月390亿美元,15倍增幅),作为全球商业化进程最快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2025年市值仅增长2倍,理论上仍有想象空间。
但残酷的是,其“一哥”地位并非无可撼动。
作为全球少数具备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的企业,优必选聚焦“仿人大脑”“仿人小脑”“高性能肢体”三大关键技术群,自研伺服驱动、运动控制、具身智能算法及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构建起深厚的技术壁垒。
扎实的技术实力也积累了多项专利储备:公司累计拥有1600余项专利,其中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59项,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波士顿动力,远超索尼(48项)、谷歌(39项)等国际巨头。这些专利广泛覆盖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感知与认知、软件系统等核心领域。
在商业化落地上,优必选的进度同样走在全球前列:对比国际竞争对手,波士顿动力虽技术领先但商业化进程缓慢,特斯拉Optimus产品力强劲却仍处开发阶段;而据源媒汇不完全统计,2025年1-9月,优必选已中标14个人形机器人相关项目,合计金额约5.5亿元。截至2025年9月初,其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订单更接近4亿元(含2025年上半年已交付的近5000万元订单),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商业化进程最领先的企业。
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优必选搭建了多元化产品矩阵:除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熊猫机器人优悠外,还涵盖宠物护理、户外设备等消费级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制造、展厅展馆、科研教育、仓储物流等成熟领域,同时向康养等新兴场景延伸,商业化路径兼顾TOB与TOC。
从收入构成看,2024财年消费、教育、物流智能机器人占比分别为36.5%、27.8%、24.7%;2025年这一比例调整为41.8%、38.6%、9%。清晰呈现出“消费级机器人占比大幅提升、教育机器人从收入第一降至第二”的产品结构变化趋势。
在细分领域,优必选的市占率表现亮眼:2022财年,其在中国教育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领域收益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2.5%;在中国物流及移动智能机器人领域收益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2.2%。
但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带来新问题——毛利率持续下滑。其中,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属高毛利业务,而消费级机器人毛利率显著偏低,两者占比的此消彼长,直接拉低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更需注意的是,教育机器人看似TOB业务,实则以TOG订单为主(多数学校采购由相关单位统一指导),优必选其他机器人产品也多依赖G端采购,凸显出公司TOC能力的短板。
在消费级机器人领域,石头科技、科沃斯、九号公司等对手不仅规模更大,且毛利率接近50%,竞争优势显著;更关键的是,消费级业务占比高的产品结构,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高估值溢价——A股消费级机器人同行的估值普遍仅为40-50倍PE、3-4倍PS。
相比之下,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工业人形机器人)是更能支撑估值的赛道:制造业劳动力缺口催生庞大需求,且工业场景相对标准化,更易实现商业化落地。为此,优必选推出Walker及WalkerS系列工业人形机器人——2024年,全新一代WalkerS1已进入比亚迪工厂实训;最新的WalkerS2更集成双目视觉方案、第四代灵巧手等先进技术,可实现自主换电与7×24小时不间断工作。
据优必选自身说法,工业场景中,其人形机器人目前相当于一个人30%的工作效率,2026年初有望超越50%,2027年底前有望突破80%。
根据公开资料,WalkerS系列已入驻蔚来、大众、极氪、吉利、比亚迪、东风等车企,累计获得超500台意向订单,成为全球进入车企实训最广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2025年3月,东风柳汽更采购20台WalkerS1用于汽车整车制造,实现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此外,居然智家也计划采购1万台仿真人形机器人,进一步验证了其工业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根据公司规划,2025年将生产10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目标交付500台,同时推动业内首款30万元以内的教育科研机器人“天工行者”及仿真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交付,场景将拓展至3C制造、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三大头部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其中优必选以订单金额领先,但交付能力仍显不足:2024年实际交付仅10台,2025年交付计划500台,这或与其产品多面向工业场景、定价较高有关。
具体来看,WalkerS2单价约30万元,需降至15万元以下(制造业工人年均成本约8万元)才具备替代人工的性价比;消费级的天工行者虽将价格下探至30万元左右,但相比宇树科技、松延动力10万元级的产品,仍缺乏价格竞争力。
而宇树科技、松延动力之所以能在出货量上暂时领先,正是因其聚焦消费级、教育级市场且产品定价更低。
这也意味着,消费级与工业级机器人作为优必选未来的增长双引擎,面临着“两难”局面:消费级能贡献规模但竞争激烈、毛利低,工业级能支撑估值但交付进度与降本节奏仍存不确定性。
财务层面,优必选的表现更显承压:曾市值超千亿,但2020-2024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仅15.2%,2024年营收13亿元、净亏损11亿元,已连续五年亏损且未见缩窄迹象。反观即将IPO的宇树科技,不仅连续五年盈利,2024年营收也突破10亿元(尽管65%收入来自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占比30%),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一些高科技公司也是存在亏损容忍度的,但优必选不到35%的毛利率(上市当年最高近45%)恐怕低于市场对一个高科技公司的预期。
核心原因正是高毛利的教育业务占比下降、低毛利的消费及物流业务占比上升。
又是什么导致公司利润亏损呢?
一方面,是高达60%-70%的营业成本投入;另一方面,是营销及管理费用合计占比超70%,其中销售费用主要用于消费级机器人的TOC推广,双重挤压利润空间。
研发投入方面,研发费用占比平均为49%但呈逐年下滑趋势。
虽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拥有全球第一的有效专利数(发明专利占比近60%),但对比A股“市梦率”代表企业寒武纪,研发人员占比近80%,研发投入约为收入的2倍,2025年收入同比增长4347%,且2023年起持续减亏,目前利润端已经扭亏为盈。
这么对比,优必选的研发转化效率与经营拐点力度均显不足——2025年中报虽实现收入同比增27.6%、利润同比增19.9%,均创下上市以来最好的记录,但力度不够大。
从资产负债表看,优必选固定资产占比最高(达30.4%),且为近年增幅最大项目,其中57%为机器设备;在建工程主要投入深圳、杭州两地总部大厦,无形资产中还有5亿元土地使用权未启用,可见其产能扩张进程并未随机器人行业热度加速。
占比第二大的资产是现金,25年中报,优必选账面资金11.57亿,短期金融负债6.76亿,短期流动性尚可,长期负债率在5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优必选的其他流动负债中,有其他应付款一直长期挂账,各期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49%左右。
现金流量层面,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未转正,2024年净流出8.84亿元(2023年为10亿元,略有改善);投资现金流则持续投入固定资产构建,难以形成正向回流。
由于现有产品收入无法覆盖人形机器人的高投入,公司现金流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上市不到2年通过股权募资合计45.4亿元,2025年7月配股募资24.7亿港元,同年8月更与InfiniCapital签署10亿美元战略融资协议,用于扩产、WalkerS3研发及与中东资本共建“超级工厂”,“烧钱”模式仍在持续。
而之所以烧钱,原因在于技术路线不确定、成本高、应用场景少,而在产业链环节中,零部件厂商的利润普遍优于下游整机厂商,也决定了整机企业需长期投入。
另外,股东动作与股权结构上,也并未体现一哥地位。2025年以来,股东多在股价回归首发价附近(80-100港元)选择减持,在公司曾经破发的情况下,也未进行过股份回购。
值得提示的是,公司还有近30%以上的总股本在2025年年末、2026年年初将要面临解禁。
此外,作为人形机器人一哥,优必选虽具备稀缺性,但现有股东结构中并无知名外资席位持股,国际资本认可度仍待提升。
最后,估值层面也是见仁见智,存在明显分歧:乐观者认为,对比美国0收入高估值的Figure机器人(2024年2月估值26亿美元→2025年9月390亿美元,增长15倍),优必选作为全球商业化进程最快的人形机器人企业,2025年市值仅增长2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但对比国内同行,宇树科技(2024年营收10亿、连续盈利,估值超120亿)、同样在工业场景交付量居多的智元机器人(估值超150亿),优必选600亿市值或显著偏高。对比同样具备稀缺性的港股地平线,PS(TTM)43倍,优必选当前PS 33倍,或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若按分部估值——消费级业务参考A股同行3-4倍PS、40-50倍PE,工业级业务按45倍PS测算,以2025年预计收入20亿(3+17)计算,当前市值已显著偏高;
更关键的是,随着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先后推进上市,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稀缺性不再。
回顾历史股价,2024年3月其股价曾因资金驱动、政策支持与稀缺性溢价飙升至328港元,但随后因交付量仅为两位数、收入增速(20%+)难以匹配千亿市值,最终回落至首发价附近,也印证了稀缺性溢价的脆弱性。
作为一家“梦想型”公司,优必选的估值逻辑最终将回归业绩基本面:消费级机器人需实现“降价 +上量” 以应对科沃斯、宇树科技等对手的竞争,工业级机器人则需加快降本、产品迭代、订单认证与规模交付以兑现估值。这两大方向的突破进度也将成为市值能否持续支撑的核心变量。